2022 Academic Symposium on Planetary Health

2022 星球健康學術研討會 探討人類與地球永續發展

2022-12-12

由香港大學主辦,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支持的「星球健康學術研討會」於12月12至13日舉行,21位來自內地及香港的專家學者發表學術報告,其中9位是兩院院士。研討會旨在促進兩地研究人員的深度交流,應對星球環境變化,為國家科研發展與未來政策方向做出貢獻。

(港大會場合影)

12日上午,研討會在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會議廳開幕,香港大學副校長(學術發展)宮鵬教授致歡迎辭。他表示,在「星球健康」這個關係人類文明與福祉的宏大命題之下,眾多港大學者專注生態環保課題,探究氣候變化與碳中和各個領域,藉這次研討會,內地及香港的專家能夠激蕩思想,為維護星球健康帶來新的理念與思考。

(香港大學副校長(學術發展)、環球可持續發展講座教授宮鵬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張永濤線上致致辭時指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高度重視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與交流,未來將持續加強內地學者與香港學者的合作與交流,助力香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同樣在線上主禮的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則表示,新冠疫情對人類的健康、經濟、生命安全所造成的傷害,讓人類更加重視如何與地球永續共存的問題,後疫情時代的社會進步有賴香港與內地的專家學者一同努力。

研討會上,學者們就「全球可持續發展,人類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行動」、「環境變化監測-借鑑和比較古今環境品質變化的實例」、「生物多樣性-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危機,探討人類文明延續」三個分議題展開交流,內容涉及空氣質量、氣候變化、植物多樣性、海洋帶系統演化、生態屏障建設、災害防治、土壤健康、微生物循環等多個領域。大家分享研究成果,各抒己見,氣氛十分熱烈。

據宮鵬教授介紹,早在2013年,港大多個院系學者就已經投身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在名為「永續荔枝窩」的計劃中,港大的多為學者為荔枝窩村和香港廣大社群帶來了許多改變。今年初,港大成立了氣候與碳中和研究院,進一步鼓勵環境科學的跨學科協作。港大未來將持續投入資源,打造全方位人才隊伍,塑造全學科研究體系,努力從科研、政策、管理等各方面,為應對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貢獻智慧與力量。

關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英文名稱為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縮寫為 NSFC)於 1986 年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副部級事業單位,由科學技術部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依法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對獨立運行,負責資助計畫、項目設置和評審、立項、監督等組織實施工作。主要職責為根據國家發展科學技術的方針、政策和規劃,按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自然科學基金運作方式,運用國家財政投入的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部分應用研究,發現和培養科技人才,發揮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制定和發佈基礎研究和部分應用研究指南,受理課題申請,組織專家評審,擇優資助,著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研究環境;協同科學技術部擬定國家基礎研究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接受委託,對國家高科技、應用研究方面的重大問題提供諮詢並承擔相關任務;支援國內其他自然科學基金的工作;與外國的政府科技管理部門、科學基金會及有關學術組織建立聯繫並開展國際合作;負責對直屬事業單位進行管理、監督和業務指導;及承辦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委託或交辦的其他事項。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于 1985 年 3 月在香港註冊成立,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在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動,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務。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由香港大學主辦,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支持的「星球健康學術研討會」於12月12至13日舉行,21位來自內地及香港的專家學者發表學術報告,其中9位是兩院院士。研討會旨在促進兩地研究人員的深度交流,應對星球環境變化,為國家科研發展與未來政策方向做出貢獻。

(港大會場合影)

12日上午,研討會在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會議廳開幕,香港大學副校長(學術發展)宮鵬教授致歡迎辭。他表示,在「星球健康」這個關係人類文明與福祉的宏大命題之下,眾多港大學者專注生態環保課題,探究氣候變化與碳中和各個領域,藉這次研討會,內地及香港的專家能夠激蕩思想,為維護星球健康帶來新的理念與思考。

(香港大學副校長(學術發展)、環球可持續發展講座教授宮鵬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張永濤線上致致辭時指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高度重視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與交流,未來將持續加強內地學者與香港學者的合作與交流,助力香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同樣在線上主禮的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則表示,新冠疫情對人類的健康、經濟、生命安全所造成的傷害,讓人類更加重視如何與地球永續共存的問題,後疫情時代的社會進步有賴香港與內地的專家學者一同努力。

研討會上,學者們就「全球可持續發展,人類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行動」、「環境變化監測-借鑑和比較古今環境品質變化的實例」、「生物多樣性-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危機,探討人類文明延續」三個分議題展開交流,內容涉及空氣質量、氣候變化、植物多樣性、海洋帶系統演化、生態屏障建設、災害防治、土壤健康、微生物循環等多個領域。大家分享研究成果,各抒己見,氣氛十分熱烈。

據宮鵬教授介紹,早在2013年,港大多個院系學者就已經投身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在名為「永續荔枝窩」的計劃中,港大的多為學者為荔枝窩村和香港廣大社群帶來了許多改變。今年初,港大成立了氣候與碳中和研究院,進一步鼓勵環境科學的跨學科協作。港大未來將持續投入資源,打造全方位人才隊伍,塑造全學科研究體系,努力從科研、政策、管理等各方面,為應對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貢獻智慧與力量。

關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英文名稱為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縮寫為 NSFC)於 1986 年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副部級事業單位,由科學技術部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依法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對獨立運行,負責資助計畫、項目設置和評審、立項、監督等組織實施工作。主要職責為根據國家發展科學技術的方針、政策和規劃,按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自然科學基金運作方式,運用國家財政投入的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部分應用研究,發現和培養科技人才,發揮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制定和發佈基礎研究和部分應用研究指南,受理課題申請,組織專家評審,擇優資助,著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研究環境;協同科學技術部擬定國家基礎研究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接受委託,對國家高科技、應用研究方面的重大問題提供諮詢並承擔相關任務;支援國內其他自然科學基金的工作;與外國的政府科技管理部門、科學基金會及有關學術組織建立聯繫並開展國際合作;負責對直屬事業單位進行管理、監督和業務指導;及承辦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委託或交辦的其他事項。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于 1985 年 3 月在香港註冊成立,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在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動,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務。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No items found.